美再制裁!「多晶矽」若成為名單,全球太陽能產業恐斷鏈
CP-MG 2021630 10:00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關鍵評論網
圖片來源:澄柏國際CP-MG
《經濟日報》指出美國再次,重拳制裁新疆太陽能供應鏈,更成為科技界高度關注焦點。
業界人士分析,新疆的「多晶矽」原料產能占全球近五成,一旦遭到出口限制,勢必牽動全球太陽能供應鏈敏感神經。
在今年上半年之前,上游原料價格將可能持續居高不下。 東奧開幕倒數,「轉播概念股」具題材,面板雙虎將再創新高? 多晶矽是什麼?
矽材料是太陽能電池產業最重要的基礎原料,主要可以分為單晶矽(a-Silicon)、多晶矽(Poly-Silicon)和非晶矽(Amorphous silicon)三大類,單晶矽轉換率最高,多晶矽次之,非晶矽的轉換效率最低。
太陽能電池產業中,「多晶矽」與「單晶矽」這兩種材料占太陽能晶片整體市場的九成為主流,其中多晶矽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率,比單晶矽太陽能電池略低,但生產成本較單晶便宜,因此「多晶矽」是全球太陽能電池的主要材料。
以「結晶矽」作為太陽能電池主要材料,國內外太陽能大廠如Sharp、Q-Cells、Kyocera、BP solar、無錫尚德、茂迪、昱晶、益通、聯合再生等生產。結晶矽太陽能電池成本中,「矽材料」即佔成本7成以上,因此上游「矽材料」的價格影響性高。 「多晶矽」製程較便宜可截為正方形,舖設時可達最大面積利用及吸收。也因製程簡單成本較低。多晶矽太陽能電池由於使用純度較低的多晶矽為原料,例如生產半導體用晶圓中所生產之廢料,故原料成本低。
晶矽本來主要生產工廠主要集中在歐、美及日本等國家,前7大公司為美國Hemlock Semiconductor、德國Wacker Chemie、挪威REC、日本Tokuyama、美國MEMC、日本Mitsubishi、日本Sumitomo-Titanium,供應了全球5成以上的多晶矽量,後中國太陽能產業崛起,多晶矽供需產生變化
目前全球太陽能多晶矽有8成來自中國。 國內投入多晶矽業者,有中油、台塑、福聚(李長榮+億光)、台聚(環球半導體)、山陽(台灣半導體)、茂矽、茂德、元晶、旭晶、科風、聯源光電以及太陽光電等公司相繼宣佈投資計畫。 根據太平洋綠能調查,指出台灣太陽能廠商數量為314家,就業人口超過20,500人;產值為上看數千億元,且太陽能發電量已經超過再生能源一半的比例,台灣是全球第2大太陽能電池生產國。
目前面臨困境的太陽能產業都屬於中上游廠商,面對開發中國家低成本的競爭,訂單數量減少,導致上游產業面臨倒閉的風險,許多國家投入太陽能產業,讓上游產能大幅增加,對整個產業的發展是正面影響。
而此時最大的受益者,就是能用低廉價格買到材料的下游廠商,掌握了太陽能技術的台灣,擁有擴展下游產業的優勢,可以在技術研發及經營電廠上展開布局,只是面臨產業轉型時,必須做好全面的布局,才能減少投資風險。
將多晶矽納入下一個管制對象。多數供應商憂累自身被納為制裁對象,受到牽連。 《香港經濟日報》指出,供應鏈組成結構使得太陽能產業難與新疆脫鉤。
多晶矽生產過程中,能源的高損耗是其最大成本,而新疆則擁有多座低成本燃煤電廠,因而得以成為生產多晶矽成本最低的地區。 目前全球太陽能多晶矽有8成來自中國,主要供應商為大全新能源、新特能源、協鑫集團及East Hope;只有20%多晶矽源自非中國地區。
中國亦掌握有關供應鏈的其他部份,包括晶圓生產和面板組裝。 香港大和證券(Daiwa Capital Markets)分析師Dennis Ip稱,業界難以避免採用新疆多晶矽,若美國真要制裁,對太陽能產業發展非好事。
美國太陽能產業協會(SEIA)早已建議業者於今年6月前遷出新疆,並建建追蹤系統,以確保其採購產品與涉疆爭議無關;亦有投資顧問警告,美國當局的對新疆太陽能業的制裁令或將出台。新疆2座多晶矽工廠去年底發生事故停工,加上今年3月起全球太陽能下游廠均在搶購原料料,令多晶矽價格持續飆升。
《經濟日報》報導,新疆太陽能供應鏈事件可能影響台灣太陽能產業嗎?國內太陽能模組業者認為,短時間對台灣影響不大,目前國內並無太陽能矽晶片製造商,頂多是做多晶矽原物料買賣;但長時間來看,對模組廠會有成本壓力。
模組業者進一步分析,現階段產業鏈「上肥下瘦」,多晶矽、玻璃、鋁框等上游原物料不斷漲價,造成下游電池片、模組成本上升,但模組廠為了獲得系統客戶的訂單,不敢貿然漲價太多,目前模組成本即使較過往上漲,但對客戶報價仍相當謹慎。 模組業者認為,從過去經驗來看,太陽能上游原物料不太可能持續漲價,預料下半年可能緩解,現在看來新疆事件偏向政治操作,短時間內雖然有影響,但長期來看,最終仍必須回歸市場供需機制,認為不必過於憂心。而投資人都要注意市場上短期風險。
多晶矽去年來首降價、成本壓力紓緩 太陽能股盤中勁揚 :
國內太陽能廠去年下半年營運出現轉機,原本以為今年訂單滿手,營運可望衝高,不料卻因上游原料價格大漲,今年第一季多數太陽能業績不如預期,近日傳出上游多晶矽價格下跌,且業者預期價格仍有下修空間,對下半年太陽能廠營運及市場需求可望有明顯助益,今(30)日太陽能股明顯轉強,其中,茂迪(6244)盤中一度攻上漲停板。
受到上游原物料價格出現去年第三季以來首次下跌,後市成本壓力可望緩和的消息激勵,今日台股太陽能股出現近期首見的全面走強表現,其中,茂迪盤中一度攻上漲停板,股價來到35.4元,不僅重新站回季線關卡,同時也寫下近一個半月的股價新高。
另外,聯合再生(3576)、安集(6477)、元晶(6443)、太極(4934)及國碩(2406),盤中股價也都一度上漲5%至9%之間,受到產業利多消息激勵,今日太陽能股表現強勁。
太陽能業者表示,今年以來全球太陽能廠都面臨原料價格飆漲的壓力,近期中國的太陽能模組廠及電池廠在不堪成本上漲及做一片虧一片的壓力下,出現大規模的聯合停工,因此,近期矽晶片出現去年第三季以來的第一次降價,近日矽晶片的價格跌幅約在8%左右,太陽能業者預期,在產能最大的中國太陽能模組廠及電池停工之下,預料矽晶片後市價格仍有下修空間,也將有利國內太陽能廠下半年的毛利率及整體營運表現。
業界人士分析,新疆的「多晶矽」原料產能占全球近五成,一旦遭到出口限制,勢必牽動全球太陽能供應鏈敏感神經。
在今年上半年之前,上游原料價格將可能持續居高不下。 東奧開幕倒數,「轉播概念股」具題材,面板雙虎將再創新高? 多晶矽是什麼?
矽材料是太陽能電池產業最重要的基礎原料,主要可以分為單晶矽(a-Silicon)、多晶矽(Poly-Silicon)和非晶矽(Amorphous silicon)三大類,單晶矽轉換率最高,多晶矽次之,非晶矽的轉換效率最低。
太陽能電池產業中,「多晶矽」與「單晶矽」這兩種材料占太陽能晶片整體市場的九成為主流,其中多晶矽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率,比單晶矽太陽能電池略低,但生產成本較單晶便宜,因此「多晶矽」是全球太陽能電池的主要材料。
以「結晶矽」作為太陽能電池主要材料,國內外太陽能大廠如Sharp、Q-Cells、Kyocera、BP solar、無錫尚德、茂迪、昱晶、益通、聯合再生等生產。結晶矽太陽能電池成本中,「矽材料」即佔成本7成以上,因此上游「矽材料」的價格影響性高。 「多晶矽」製程較便宜可截為正方形,舖設時可達最大面積利用及吸收。也因製程簡單成本較低。多晶矽太陽能電池由於使用純度較低的多晶矽為原料,例如生產半導體用晶圓中所生產之廢料,故原料成本低。
晶矽本來主要生產工廠主要集中在歐、美及日本等國家,前7大公司為美國Hemlock Semiconductor、德國Wacker Chemie、挪威REC、日本Tokuyama、美國MEMC、日本Mitsubishi、日本Sumitomo-Titanium,供應了全球5成以上的多晶矽量,後中國太陽能產業崛起,多晶矽供需產生變化
目前全球太陽能多晶矽有8成來自中國。 國內投入多晶矽業者,有中油、台塑、福聚(李長榮+億光)、台聚(環球半導體)、山陽(台灣半導體)、茂矽、茂德、元晶、旭晶、科風、聯源光電以及太陽光電等公司相繼宣佈投資計畫。 根據太平洋綠能調查,指出台灣太陽能廠商數量為314家,就業人口超過20,500人;產值為上看數千億元,且太陽能發電量已經超過再生能源一半的比例,台灣是全球第2大太陽能電池生產國。
目前面臨困境的太陽能產業都屬於中上游廠商,面對開發中國家低成本的競爭,訂單數量減少,導致上游產業面臨倒閉的風險,許多國家投入太陽能產業,讓上游產能大幅增加,對整個產業的發展是正面影響。
而此時最大的受益者,就是能用低廉價格買到材料的下游廠商,掌握了太陽能技術的台灣,擁有擴展下游產業的優勢,可以在技術研發及經營電廠上展開布局,只是面臨產業轉型時,必須做好全面的布局,才能減少投資風險。
將多晶矽納入下一個管制對象。多數供應商憂累自身被納為制裁對象,受到牽連。 《香港經濟日報》指出,供應鏈組成結構使得太陽能產業難與新疆脫鉤。
多晶矽生產過程中,能源的高損耗是其最大成本,而新疆則擁有多座低成本燃煤電廠,因而得以成為生產多晶矽成本最低的地區。 目前全球太陽能多晶矽有8成來自中國,主要供應商為大全新能源、新特能源、協鑫集團及East Hope;只有20%多晶矽源自非中國地區。
中國亦掌握有關供應鏈的其他部份,包括晶圓生產和面板組裝。 香港大和證券(Daiwa Capital Markets)分析師Dennis Ip稱,業界難以避免採用新疆多晶矽,若美國真要制裁,對太陽能產業發展非好事。
美國太陽能產業協會(SEIA)早已建議業者於今年6月前遷出新疆,並建建追蹤系統,以確保其採購產品與涉疆爭議無關;亦有投資顧問警告,美國當局的對新疆太陽能業的制裁令或將出台。新疆2座多晶矽工廠去年底發生事故停工,加上今年3月起全球太陽能下游廠均在搶購原料料,令多晶矽價格持續飆升。
《經濟日報》報導,新疆太陽能供應鏈事件可能影響台灣太陽能產業嗎?國內太陽能模組業者認為,短時間對台灣影響不大,目前國內並無太陽能矽晶片製造商,頂多是做多晶矽原物料買賣;但長時間來看,對模組廠會有成本壓力。
模組業者進一步分析,現階段產業鏈「上肥下瘦」,多晶矽、玻璃、鋁框等上游原物料不斷漲價,造成下游電池片、模組成本上升,但模組廠為了獲得系統客戶的訂單,不敢貿然漲價太多,目前模組成本即使較過往上漲,但對客戶報價仍相當謹慎。 模組業者認為,從過去經驗來看,太陽能上游原物料不太可能持續漲價,預料下半年可能緩解,現在看來新疆事件偏向政治操作,短時間內雖然有影響,但長期來看,最終仍必須回歸市場供需機制,認為不必過於憂心。而投資人都要注意市場上短期風險。
多晶矽去年來首降價、成本壓力紓緩 太陽能股盤中勁揚 :
國內太陽能廠去年下半年營運出現轉機,原本以為今年訂單滿手,營運可望衝高,不料卻因上游原料價格大漲,今年第一季多數太陽能業績不如預期,近日傳出上游多晶矽價格下跌,且業者預期價格仍有下修空間,對下半年太陽能廠營運及市場需求可望有明顯助益,今(30)日太陽能股明顯轉強,其中,茂迪(6244)盤中一度攻上漲停板。
受到上游原物料價格出現去年第三季以來首次下跌,後市成本壓力可望緩和的消息激勵,今日台股太陽能股出現近期首見的全面走強表現,其中,茂迪盤中一度攻上漲停板,股價來到35.4元,不僅重新站回季線關卡,同時也寫下近一個半月的股價新高。
另外,聯合再生(3576)、安集(6477)、元晶(6443)、太極(4934)及國碩(2406),盤中股價也都一度上漲5%至9%之間,受到產業利多消息激勵,今日太陽能股表現強勁。
太陽能業者表示,今年以來全球太陽能廠都面臨原料價格飆漲的壓力,近期中國的太陽能模組廠及電池廠在不堪成本上漲及做一片虧一片的壓力下,出現大規模的聯合停工,因此,近期矽晶片出現去年第三季以來的第一次降價,近日矽晶片的價格跌幅約在8%左右,太陽能業者預期,在產能最大的中國太陽能模組廠及電池停工之下,預料矽晶片後市價格仍有下修空間,也將有利國內太陽能廠下半年的毛利率及整體營運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