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礦業大會綜述:礦產品價格反彈 面對複甦應謹慎樂觀
CP-MG 20171017 13:30
資料來源:財新
圖片來源:財新
2017中國國際礦業大會於9月25日落幕。
在中國去產能政策實施後,新的供需關係再平衡,加之全球經濟復甦的背景下,礦產品價格在2016年下半年大幅回升,礦業行業由此開始復蘇,但多位與會人士認為,中國礦業企業依舊面臨諸多挑戰。
中鋁礦產資源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東生指出,去年8、9月份以來,主要礦產品價格觸底反彈進入漲價週期,電煤、鐵礦石、銅等產品價格漲幅達到25%以上,電解鋁漲幅在10%以上。 今年上半年,行業經濟效益隨之得到大幅改善。
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李彤介紹,2017年1-7月,採礦業PPI同比增長26.2%,採礦業利潤同比增長789%,而2016年和2015年分別同比下降27.5%和58.2%。 具體來看,據王東生介紹,2017年1-5月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利潤總額1234億元,較2016年同期的34億元暴漲36倍。
有色金屬工業行業2017年上半年實現利潤1283億元,較2016年同期增長50.8%。 儘管如此,王東生認為中國礦業依舊面臨巨大挑戰:包括發展空間壓縮、投資不足、成本增加、供需矛盾加劇、部分企業退出以及行業企業發展能力不足等。他指出,2017年1-7月,中國採礦業固定資產投資較2016年同期下降6.1%,其中黑色金屬採礦業同比下降20.5%,有色金屬採礦業同比下降21%,民營企業投資採礦業同比下降13%。
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景河更是認為,上半年的回暖只是給礦業企業提供了“喘息機會”,問題本質尚未解決。 在他看來,供給側改革具有政策特點:市場預期緊缺之後,價格開始暴漲。但實際上,產能並未減少,即使有所減少,也會很快被海外進口彌補。
與此同時,中國礦產品消費量已佔全球總消費量的32%至50%,基本已經見頂。 “怎麼再改?” 李彤還認為,資源能源環境保護政策加碼,將推升礦業進入門檻與行業集中度。 “十三五”時期將實行最嚴格的節能環保制度,一定程度上將強化優勝劣汰,加快低端產能退出,提升礦業行業進入門檻,促進礦業供求再平衡。 “從實際情況來看,去年以來多輪環保督察已經對部分礦產品和化工產品的價格產生一定推升作用,A股市場上股價已對此做出反應。”他表示。 2016年表現最差 陳景河指出,比較2016年中國500強企業不同行業的盈利水平和資產情況,“礦業是所有行業中表現最差的行業”。
陳景河援引《2017中國500強企業發展報告》指出,在2016年中國500強企業中,共有43家企業虧損,其中30家為礦業企業,佔比高達70%,包括12家煤炭企業、8家鋼鐵企業、10家有色企業。 他續指,在上述統計的行業裡面,礦業企業平均淨利潤為-0.59%,平均淨資產利潤率為-4.96%,平均資產負債率高達89.88%,均為各行業最差。上榜的16家有色金屬礦業企業中(包括黃金企業),2016年營收總額為2.1萬億元,資產總額為2.4萬億元,盈虧對抵後,虧損122億元,虧損面達62.5% 。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採礦業利潤率從2014年的9.67%下降到2016年的3.68%,位居規模以上工業行業最後一名。陳景河解釋,國家統計局與500強企業利潤率不同的原因,在於中小礦業企業效益好於500強企業,中國礦業企業大而不強。 資金壓力大 “礦業項目投資具有周期性強,不確定性因素大等特點,因此礦業成為風險大、艱苦又不賺錢的行業。”陳景河指出,這種特性決定礦業企業無法得到資金的持續關注,發展前景令人擔憂。 更為嚴峻的是,中國礦業行業在融資投資上缺乏政策環境支持和市場平台。王東生介紹,一方面,政府投資不斷減少,國家及中央政府已經完全退出商業勘察投資,中央和地方政府地勘基金投資後勁不足;另一方面,社會投資嚴重不足,風險投資資金遠離礦產開發行業。
這在一定程度上製約了礦業項目融資投資及多元化發展,導致中國礦業企業在風險找礦領域無法與國際接軌,難以做大做強。 與此同時,礦產品成本卻在增加。在環保政策趨嚴的背景下,未來的礦山開發將承擔更高的生態環境成本;礦業稅費改革及權益金徵收也將增加企業成本。 針對此,王東生建議,要組建商業勘察投資企業,引導社會資金和技術力量進入礦產勘查,同時引導礦山企業引進多元化投資,加強現有礦山深部和周邊探礦。
政策端乏力 礦業無法吸引市場主體的關注,與中國的礦業法律法規有很大關係。 陳景河指出,中國目前的礦業法律法規已不適應新的經濟和市場環境,影響市場主體作用的發揮。當前的礦業法律法規缺少對地質勘探及開發投資者權益的保護條款。目前,地質勘查和礦業開發基本由企業出資,然而對勘查開發成果的財產權並無保護。
陳景河建議重視對此項權益的保護,以增加市場認同和市場投資。 辦證難、交易難、退出難也是國內礦業的普遍問題。陳景河指出,紫金礦業在國內22個省和海外9個國家均有項目。同海外資產較為簡單的程序相比,中國國內辦證“難到極點”:除礦業權證,還有土地、林地、環保、安全、水保等相關證件,都比較難辦,轉讓也非常複雜。他建議適當修訂礦業法律法規,簡政放權,充分釋放行業活力。 礦業政策端也少有支持。目前,礦業全面讓位環境,礦業發展空間被壓縮。
王東生認為,在巨大的環保壓力下,國內供需矛盾或將加劇。部分在產礦業項目面臨關停,現有礦業產能被壓縮。眾多成礦潛力區被劃入生態紅線區,部分項目探轉採困難,後備資源不足局面加劇,新興產能較為乏力。 此外,王東生介紹,當下國企改革強調突出主業、剝離副業。企業監管和考核機制突出零風險、見效快,難以容忍礦業行業的高風險、長周期和大投資等特點。因此,部分礦業產業和項目被邊緣化,部分企業甚至停止投資找礦勘察,退出了礦業行業。 國內缺乏支持,國外礦業項目也十分不順。
中國大宗礦產資源供給嚴重不足,嚴重依賴進口,“走出去”是中國企業的必然選擇。 2016年,中國鐵礦石進口占比87%,銅礦進口占比70%,鋁土礦進口占比38%。然而,據中礦聯統計,中國海外礦業投資失敗率高達80%。陳景河認為,海外投資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於前兩年收購價格偏高,且中國企業缺乏海外管理經驗。 王東生建議,礦業企業要立足國內創新發展以求生存,同時堅持國際化和市場化發展,做大做強。具體而言,要暫緩投資找礦勘查項目,將工作重點轉向礦山後續資源勘查開發。待生態環境政策明朗之後,再實施投資綠地、棕地商業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國際化方面要解決投資發展理念、經驗、人才及管理等多重問題。